习大大在政法大学的讲话中谈到,个人的命运只有融入时代的主题中,才能得到真正的肯定,才会得到真正的成功。但是我们自私一点来看,中国的发展究竟有没有可持续性,我们如果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发展,究竟能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?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。
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,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,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,英国崛起,成为日不落帝国,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,美国又崛起,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,随后是日本承接了美国的产业转移,发展也很迅速,接下来是亚洲四小龙,直到近些年,中国抓住这产业转移的机会,成为了世界工厂,获得高速的发展。尽管现在我们靠产业转移崛起了,但是我们能否避免英美日以及亚洲四小龙崛起后的衰落呢?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到期之后,这些产业会不会就转移到其它的地区了呢?
这就需要我们看到问题的本质,那就是西方的这些产业转移究竟是因为它们的成本高,转移到中国,还是因为它们根本做不了,转移到中国,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是否有可持续性。
我们需要认识到影响整个产业的一个新要素,那就是产业的演化速度。第一次工业革命,代表性的产品火车,至少可以用三十年以上,甚至更多,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汽车,可以用十几年,但是这一次产业革命,是手机,差不多一两年就需要更新换代了。这种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吓人。
以诺基亚为例,在智能手机之前,诺基亚是最大的厂商,它掌控了整个产业链,从上游设计到下游制造,工厂都是它自己的,所以它的成本控制能力最强,质量也是最好的,但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,它没法快速的改变。当智能手机的时代降临,你说诺基亚怎么变?所有的配套设备都需要跟着改变,成本太高,所以诺基亚就没落了,所以后来的制造商都聪明了,只负责设计,生产制造全部外包出去,就像苹果,将这种风险转移到中国来。
要解决这个问题,这就要提到制造业体系的两个特征,高效率和高弹性。我们都知道高效率和高弹性是冲突的,高效率是怎么做到的?就是分工,分工越细,效率越高,但是分工越细就越耽误弹性。可是中国的制造业就能莫名兼顾两个特征,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?
有一个例子就是制造打火机,一个廉价的打火机有 28 个组件,在浙江的一个生产打火机村子里,它就是分成 28 个工厂来制造,如此细的分工,它的价格就能降下来,获得市场优势。通过这个例子,我们可以看到,中国诺大规模的产业链,那么大规模的市场需求,那么多专业化细分的小公司,小工厂,小企业,组成了一个像积木一样,可以动态整合的供应链。当生产分工细到「原子级别」,通过任意的组合,就能够生产出多样的产品,它就能满足高弹性的需求,这种优势是别的国家没有的,这就是命。
还是苹果的例子,特朗普上台之后,他想让美国的企业将生产带回美国,可是苹果在产品线上,监督普通工人组装产品的工程师就有 8700 个,可是全美一年毕业的所有工业工程师,不管是不是电子行业,总共才 7000 个,还不够苹果一家的需要。所以你让产业往哪里移?根本移不走。有些人可能会说比如 Nike 鞋,它是在越南组装的啊,这不就是产业转移吗?确实,越南是最大的 Nike 的组装商,可是它的生产并不在越南,它的生产还是在中国,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制造网络。所以产业转移,中国不是中转站,而是终点站。中国的发展依然是可持续的,我们可以放心的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中国。这就是终点站脑洞。
到这里,第五个问题算是得到了解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