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到 36kr 上转载的一篇国外文章,说「程序员就是下一代蓝领」。这个观点真的是让我很震惊。在我的印象中,程序员虽然因为整日敲代码,头发都掉光了,还被戏称为码农,但是在对这个职业的分类上,能舒适地坐在办公室里,享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,至少应该算是白领吧?可是看完这篇文章后,让我重新审视了程序员这个职业,联想起之前企业参观时的所见,感触颇深。
文章很短,但是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关注,那就是现在 IT 行业仍然面临着人才缺口,但是针对人才的需求却不想我想象的那样,比如一家本地企业,对于程序员的需求仅仅是维护网站,管理企业的网络等等,它并不需要一个有着高智商,经过了大学昂贵的四年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培训,一个智力平平,只需要经过相应的技能培训的人也能胜任。这方面的人才缺口更关注数量,而非质量。社会是需要一些高质量的程序员进行开拓式的工作,但是程序员这一职业的主体却是海量的普通程序员,他们与其它蓝领职业(比如装配工人、矿工)唯一不同就在于产出的不是产品、矿产而是代码。
两次企业参观的经历更是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恐怖,旷视的办公室里,一排排的办公位用隔板分割开来,办公位中一块块 23 寸大屏幕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代码,除了少数交流问题的员工,剩下的人都在专注地盯着屏幕看。和 360 的规模相比,旷视几百人规模的程序员团队显得还算有一丝生机,360 整座大厦,进门需要通过严密的安保,每扇门都需要刷卡,我们在其中一层见到了那庞大的程序员群体,密密麻麻的工位,实在太压抑。参观 360 的食堂时,HR 给我们介绍到 360 这栋楼里,有三四千人的员工,不难想象,在 360 这样的公司里,程序员是员工的主体,每个人分工不同,但是每个人如同零件一样,共同构成了 360 这个庞大的机器。所有的需求,在一栋大厦里均能满足。这样的工作环境,除了产出不同,恐怕其它的真如同其它蓝领群体一样。同行的小伙伴也纷纷表示出了对这种工作环境的排斥。
我又想到听到的一个音频,是对 Visual Studio Code 编辑器开发团队的一个核心成员的采访,整个 VS Code 的开发团队总共只有 17 人,还分隔两地,一个在苏黎世,一个在微软总部西雅图,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发 VS Code 的新功能,满足用户群体对于产品的合理要求,团队的每个人都是开发者、测试者、说明文档的编写者。他们大概以四到五周为一个开发周期,集中开发一些新功能、解决一些问题。我觉得这样的工作环境,与参观的那两家企业相比,工作的强度可能一点不小,还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,但是这样的工作是具有挑战性的,是可持续的。这 17 个程序员,我认为更有资格摆脱蓝领这个身份。
当然,我并没有任何反感或排斥蓝领这个身份的意思,只不过,我是想到北邮的学子,历经了四年的高等教育(甚至更长),最终的职业走向却是经过一系列相应的技术培训就可以胜任的岗位,这太屈才了!我还是认为我们信通院的张琳院长说的很有道理,北邮,是培育信息通信领域的领袖级人才的。我们面临未来的职业选择时,要深深的认识到,我们的能力配得上更有挑战性的岗位,我们必须成为行业的核心甚至是领袖。